論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的歷史分期及其特征郭明華(景德鎮市藝術瓷廠)中國是瓷之母國,青白瓷是瓷之母國的一朵奇葩,青白瓷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以景德鎮窯為代表,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間,青中閃白,白中顯青,故名宋代是青白瓷的輝煌時期考古發掘資料表明,目前已在國內十多個省,近l50個縣和國外20多個國家或地區出土了宋代青白瓷景德鎮從宋代生產青白瓷以后便聲名鶴起,為天下所注目宋真宗將青白瓷定為貢品,并以其“景德”號(公元1004一一l)命名此地,使天下皆知有“景德鎮”因此可以說,青白瓷是景德鎮成為世界瓷都的起點,在中國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通過考察和研究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的瓷胎、釉原料、裝燒工藝以及各個時期器物形制、裝飾技法、紋樣及其風格等,以揭示北宋、南宋兩個歷史時期內各不相同的內在和外在特征一、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的特征分期公元,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逐漸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紛爭,形成了統一的局面公元ll,在金兵入侵下,宋室被迫南遷,史稱南宋由于北宋、南宋的社會歷史條件不同,人們的審美觀和思想不同,從外部影響了景德鎮青白瓷的風格同時,制胎、制釉原料的區別和裝燒方法的不同,則是形成北宋、南宋景德鎮青白瓷不同風格特征的內在原因1、北宋早期景德鎮青白瓷的風貌及特征:北宋早期的青白瓷,尚屬于草創時期,帶有草創時期的鮮明特征:胎質粗糙,質地疏松,青白釉色不純,多泛黃,釉面開有細小紋片,釉層稀薄,且施釉多不及底,裝飾粗樸無紋,以手工拉坯,旋紋為多,器形較五代豐富,但器物形制仍不脫五代痕跡,并向宋代秀麗挺拔過渡缽由五代時的斂口變為敞口,器身多折肩,器形由渾圓演變為斜腹壁,已有宋青白瓷造型秀挺之美;瓜棱形壺,形制與五代相似,但器底變厚了,壺流也變成細長了,流口低于壺口,整個器形顯得修長;碗與五代相比,器底厚,圈足高,足徑小。
器物裝燒工藝主要為墊餅匣缽裝燒,器底露胎,但仍有許多器物用五代支釘疊燒法燒制,仍有支釘疊燒的風格北宋中、晚期景德鎮青白瓷胎質精細,胎壁薄膩,體薄透光,釉色瑩潤亮麗,釉質如玉,釉面晶瑩碧透,造型秀美精巧裝飾以刻花、劃花為主,印花裝飾漸趨流行,紋飾仍以蓮荷、牡丹、菊花等為主,手法簡煉,技巧嫻熟成型t藝為手工拉出粗坯,再用旋坯法成型,使得器坯薄膩規整,胎薄透光在裝燒方法方面,以仰燒法為主,墊缽覆燒法所燒芒口瓷亦不鮮見,且芒口常鑲金包銀,五代時的支釘疊燒法亦有遺留,器物品種日漸豐富,釉色除純正的青白釉外,青白褐色釉也是常見釉色陶瓷考古專家撰文指出:“從江西大量宋墓出土器物看,北宋初期景德鎮青白瓷白色偏黃,釉質較差,施釉不及底到北宋中晚期景德鎮青白釉的釉質晶瑩如玉,白中間青,凝釉處呈水綠色,光澤度、透光度強”這種狀況,也為宋代景德鎮湖田窯考古發掘報告所證實這說明,北宋時期景德鎮青白瓷的發展確實經歷了一個興起和發展以至于成熟,形成典型的青白瓷這樣一個過程,并形成獨特的景德鎮青白瓷風格和審美魅力這也說明,北宋時期景德鎮青白瓷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歷史分期,只是它經歷了兩個過程到南宋,其風格為之一變,南宋晚期又呈另一種獨特的風貌與特征2、南宋景德鎮青白瓷風貌和特征南宋時期的景德鎮青白瓷,也經歷了南宋早期、南宋中期和南宋晚期三個歷程在每個歷史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風貌與特征南宋早期,具有北宋中、晚期特征,是青白瓷發展的盛期,具有典型的青白瓷的審美特征;南宋中期,總的來說,青白瓷的制作和生產趨于滑坡,整體的質量已不如前,但仍有不少青白瓷有很高的玉藝水平和藝術水平。
下層瓷石制胎、支圈覆燒以及包金鑲銀印花芒口瓷成為南宋青白瓷的主要特征南宋后期,景德鎮青白瓷的制作和生產,已風光不再當然,元初又曾一度興盛并持續生產,并形成自己的時代審美特征。
二、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產生歷史分期的原因景德鎮地區自古以來水土宜陶,有著悠久的陶瓷史宋代景德鎮青白瓷是在其五代白瓷的基礎上發展演變的結果。
從考古發現、文獻記載和現代科學技術測試結果來看,景德鎮青白瓷在北宋、南宋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有區別的,從而所制器物的胎質、釉質及其整個風格都不同i、宋代景德鎮青白瓷制胎原料的分期北宋、南宋景德鎮青白瓷制作和生產所使用的瓷石原料不同,是構成宋代景德鎮青白瓷制品分期為北宋、南宋......
你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找到我們。
hong_yong_tao_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