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嶺土礦床的開采與加工
高嶺土為土質土,主要由顆粒細小的高嶺礦石和埃洛石所組成。南宋之前,制瓷只用經風化了的石質土,史稱“單元配方”。后來,地表面經風化的石質土采掘殆盡,而地下開采的石質土性軟,在高溫下成不了瓷,于是,人們發現并應用高嶺土摻和石質土方可成瓷。史稱這種配方為“復合配方”,并一直沿用至今。最早發現并應用于制瓷的高嶺土產于浮梁瑤里麻倉村,時稱“麻倉土”,由于這種土非常珍貴,被列為官土,只限于“御用制瓷”。后來又在東埠高嶺村發現了扁嶺土。清同治八年(),德國地質學家李?;舴襾砀邘X村考察之后,著文向全世界介紹高嶺礦石,此后,歐美各國都將此類礦石稱作“高嶺”,高嶺土由此成為國際通用名詞。由于高嶺土是由細小顆粒狀礦石所組成的上質土,所以礦床的開采比石質礦要簡便得多,只要找到礦源以后,用鐵鋤挖掘即可。故礦主將開采和加工連成一體,省去了中間環節。但在開礦前,也要聘請有豐富經驗的“扶塘師傅”,負責勘察礦床、取樣試燒以及開礦井、搭工棚、淘洗加工等工作。礦床經勘察選定之后,取原礦土數斤用水分幾次淘洗,洗凈雜質曬干后,取一二小塊送到窯里“試照”,如果質量符合要求,含土率又在50%以上,就立即開采。有的礦床含土率僅30%,如迫切需要,也著手開采。開采的方法也是分明礦和暗礦,即露天開采和坑道開采,采取哪種方法,視其離地面深淺而定。露天開采較為簡單,只要鏟除地面雜草灌木,刨開淤泥積石后,從上往下挖掘即可。這種方法成本低、效率高。有的礦床較深,便采取坑道式采礦,盡管連連支撐“廂樹”和“扛眠?!?支架),由于礦體酥松,因坍塌造成人身傷亡事故常有發生。后來,不是礦源非常豐富之地,均采用露天開采法。礦坑確定之后,選一塊地勢平坦且又向陽的地方為攤棚。攤棚為大草棚,結構簡單,面積隨礦床多寡而定。棚內順地勢挖坑,用石料砌成上中下三個階梯式的連體大窖,每只窖長約6米,寬約5米,深約0.8米。每只窖之間的墻壁中,各開閘門一方,為關放水漿用。有的礦主,將窖開在露天之下,但也要搭一個較小的草棚,為將礦土制成磚塊狀之處。還有一道重要設施為水溝,溝很長,順地勢而挖,直到連接水源。所經過的地段,有的用石料砌結:若山腳是巖石,則必須開鑿:有的地段地勢低洼,便用竹枧為渡槽。水溝的寬與深視情而定,有的長達一二里之遙。人們挖出礦土后,傾倒在溝里,利用水的沖擊力,將溶化了的泥漿沖入窖中。有的礦坑離作坊很近,就直接傾倒在第一層窖中。泥漿或礦土達到一定的積量時,關閉水源,用鐵耙反復攪動,數分鐘后,渣滓沉淀于窖底,再放開閘門,泥漿經過篩濾流入第二層窖中。又反復攪動,沉淀后放入第三層窖中。經過兩次過濾,已是純泥漿了,這時,用2斤石膏溶于水,倒入窖中,約20分鐘后,開閘門放出清水,爾后用木棒在沉淀了的稀泥上挨次拍打,使內含的水份擠出于面,用勺舀出,下面便是帶有粘性的濕土,再用鐵絲為弦的木弓,將濕土鋸成塊狀,取出后放在桌上稍事晾干,然后印制成磚塊狀。打磚的長桌用厚木料制成,磚匣用四塊可拆開的木料制成,底下另有托板。磚匣的內空根據磚塊體積而定。明砂高嶺印成的磚塊很小,長約8厘米,寬約6厘米,厚約3厘米,重量約16兩為1斤的4兩(合今秤2.5兩),故不稱作“不子”。星子高嶺印成的磚塊大,長約14厘米,寬約l0厘米,厚約8厘米,重量約3斤2兩,襲沿稱“高嶺”,也不稱“不子”。打磚槌亦為木制,捶打時,取一團泥,填滿匣的四角,捶打要結實,冉用弓鋸鋸掉土:面余泥,蓋上貨主牌號印。制成的泥坯或放在貨架上晾干,或碼放在露天下曬干,至此,全部工序完畢。勞動組合一般為七八人,除扶塘師這個工頭之外,沒有工種之分,從采礦、淘洗、打磚、曬干全部完成。一窖泥的制作稱“一夫泥”,星子高嶺一夫泥制泥坯500塊,一天可制二夫泥。這種工人多數為當地農民,有的礦亦雇傭閑散勞動力,沒有行幫組織,工資為計件結算
你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找到我們。
hong_yong_tao_ci